0%

I Understand Your Anxiety of Knowledge

互联网时代,每个人都越来越自由,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禀赋和优势发挥出来。这个时代,唯一限制我们的是什么?是认知。认知差距的本质就是我们能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,完成思维方式的切换。这个时代已经快到不允许我们有任何思维定式,最大的定式就是没有定式。

目录

第一章 知识焦虑的时代

01 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
楔子:我的朋友张泉灵 / 003
直播平台为什么这么火? / 004
传播方式已经发生转变 / 007 融资的本质是什么? / 014
选择“有把握”还是“冒险”? / 019
你真的了解用户的痛点吗? / 022

02 现代世界的诞生
阅读的唯一目的是升级自己的认知 / 029
牛顿到底有多重要 / 031
回到1642那一年 / 035
牛顿构筑了现代社会的观念地层 / 038
1666年:科学发现的奇迹之年 / 040
科学方法与精神病 / 044
其他民族都没有的际遇 / 047
最后一位魔法师 / 049
为什么牛顿能够构建出观念底层? / 050
不是每一代人都这样幸运 / 053

第二章 从经济学开始升级认知

01 聪明人怎么看世界
经济学鬼才:史蒂芬·列维特 / 059
纽约的犯罪率为什么会突然下降? / 060
用经济学底层思维看相扑运动 / 063
用经济学思维寻找恐怖分子 / 068
用经济学底层思维看点球 / 070
为什么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? / 072
社会结构的复杂度 / 073
协作的复杂度 / 075
人心的复杂度 / 077
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,你搞混了吗? / 079
从愿望到事实距离到底有多远? / 081
聪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实的人 / 084

02 认知差距的本质
经济学思维奇葩在哪儿? / 085
我们为什么要补足经济学思维? / 086
邓巴数字:150人定律 / 088
文科生思维的缺陷 / 092
越来越重要的机会成本 / 094
没有什么是值得不顾代价地去追求的 / 097
文科生思维应该被彻底放弃吗? / 101
我们唯一的生存策略:相信专家 / 102

03 经济学改变世界
流氓会武术,谁也挡不住 / 105
“光辉道路”兴起之路 / 107
经济学家完败“光辉道路” / 110
产权保护为什么这么重要? / 115
德索托的另一条道路 / 116
秘鲁的日裔总统藤森 / 119
藤森总统PK“光辉道路” / 122
三个主人公,命运各不同 / 124
怎么做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? / 127

第三章 创新,升级认知的工具

01 创新就是这么简单
万众创新是痴人说梦? / 135
借用医学故事来说创新 / 137
洗手:创新并非都是重大突破 / 138
产钳:创新不等同于高科技 / 144
疾病也是副产品 / 147
对系统进行优化也是一种创新 / 149
治病不是科学,而是技术 / 154
医生只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工种 / 155
怎么当一个好的创新者? / 158

02 创新:是树,也是网
智商越高,社会竞争力就越强? / 162
优生学真的成立吗? / 166
智商测试靠谱吗? / 168
创造就是一连串的事件 / 169
胰岛素:班廷和麦克劳德 / 172
宇称不守恒定律:杨振宁和李政道 / 174
功劳到底应该属于谁? / 176
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创造? / 178
从可口可乐看现代创新的两个维度 / 181
关于诺贝尔奖的预测 / 184

03 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
楔子:我的朋友:我的朋友王煜全 / 190
硅谷已经out了,大家要硬起来 / 191
积木式创新 / 200
算法没有专利 / 204
开放式创新 / 205
开放式创新的两个特点 / 207
中国式创新的挑战 / 210
中国式创新的机会 / 214
制造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大优势 / 217
不需要每个部分都创新 / 222

第四章 商业思维的升级

01 物种战争:重新理解商业社会
人类:自然界最大的杀手 / 227
《上帝的跳蚤》 / 228
黑死病肆虐欧洲始末 / 229
黑死病到底是怎么来的? / 234
细菌和病毒有什么分别? / 239
天花病毒到底厉害在哪里? / 240
病毒启示录1:千万不要小看小物种的崛起 / 244
病毒启示录2:重新理解现在商业竞争的实质 / 247
病毒启示录3:商业新物种的出现最值得警惕 / 251

02 如何打造你的联盟
别再把公司当成家 / 254
职场中两个常见的谎言 / 255
招聘时最应该问的两个问题 / 257
你的价值取决于什么? / 258
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 / 261
第一种情况:员工想要留下怎么办 / 265
第二种情况:员工要跳槽怎么办 / 266
每个员工都应有创始人心态 / 270
第三种情况:员工要创业怎么办 / 272
所有员工都要如此对待吗? / 275

第五章 这个世界会好吗?

01 重新理解人类社会
《物演通论》 / 279
共识1:打破知识领域的界限 / 281
共识2:人类的任何思想结果都是必然的 / 284
共识3:人的生存境况是越来越惨的 / 285
人类会像恐龙一样灭绝吗? / 287
什么是递弱? / 289
什么是代偿? / 291
结论一:对外的依存条件越来越多 / 293
结论二:对环境的感受力越来越强 / 296
结论三:自由度会越来越高 / 297
结论四:结构度越来越复杂 / 299
人是万物演化最悲惨命运的承担者? / 302
递弱代偿是终极真理吗? / 303

02 理性乐观派
什么是递弱代偿? / 305
递弱代偿原理的两点颠覆性 / 308
我们对世界到底应该抱什么态度? / 312
这对我们当下的生存有什么用? / 317

原因一:总规律不可逆 / 319
原因二:人性不可违 / 320
原因三:分工总趋势不会逆转 / 321
推论一:社群经济不可避免 / 323
推论二:中间环节不可去掉 / 324
推论三:“共享经济”中的某些结论并不成立 / 326
推论四: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以群团化的状态进行 / 327
推论五:新的商机已经到来 / 329
推论六:想要做大做强,就要与更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/ 330
推论七:越小而美,就越稳定 / 331

解决知识焦虑,你有多少方法

喵发财咪 2017-01-01 16:22:39

伦纳德·姆沃齐诺曾经在其著作《直立的思想者》中指出:“人类的高贵在于我们的求知欲。”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,这种对未知的渴望促进了科技进步,推动了社会发展。然而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社会分工不断细化,学科分类也随之细化,各大门类的知识更是突飞猛进。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,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已经变得唾手可得,只要想学,几乎所有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。然而,面对知识的海洋,得知自己的知识范围是如此的渺小,而且做不到知识的吸收和产生同步,从而给自己造成极大压力,这就是传说中的知识焦虑症,也叫信息焦虑综合。这是一种精神病学疾病,据说严重的还会突发性地出现恶心、呕吐、焦躁、神经衰弱、精神疲惫等症状,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。

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,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,精通所有学科。当然,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分,我们也没有必要做到这点。所以,解决知识焦虑症势在必行,最重要的就要对知识进行取舍,分清主次而避免在一些琐碎、无关的知识范畴上消耗太多精力。号称“倡导独立、理性的思考,推崇自由主义与互联网思维”的罗振宇,也就是罗辑思维的罗胖,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。他在专著《我懂你的知识焦虑》一书中指出,每个人都被空间和时间这两堵大墙死死地压缩在肉身的牢笼中,唯一能够让我们越狱的就是知识。要解决知识焦虑,至少要具备经济思维、创新思维和商业思维

关于经济思维,罗振宇认为,因为人类社会的协作体越来越大,导致我们再从身边的事物来看待这个世界就很难看到真相。而经济学尽可能从人类的总体协作上来看这些问题。在书中,他分拆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、约翰•贝茨•克拉克奖得主史蒂芬•列维特(Steven D. Levitt)的《魔鬼经济学——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》,将思维模式剖析为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两种模式,比较利弊,得出经济学改变世界的结论。他认为,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做更好、更聪明、站得更高的自己,就要从经济学的智慧中得到启发,做到十六个字:承认代价,比较权衡,不问是非,只争高下。

对于创新思维,罗振宇认为:坚持做、持续地做,系统地做,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,就是创新。 在这部分里,他拆分了《医生的精进》和《文明是副产品》两本书,指出创新的捷径:整合其他人创新的方法,打造自己的创新之网。主要方法有五种:给予、借用、杂交、发明、互动。关于商业思维,罗振宇在拆分了《上帝的跳蚤》和《联盟》两本书的内容的基础上指出,如果把商业竞争仅仅理解为两个企业在资本、技术等各种实力层面上的竞争,那就大错特错。我们必须看到商业市场上存在的“数量之争”。新兴公司想要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,就要找到数量这个杀手锏,当在数量级上获取优势之后,就能够翻盘。正如群狼斗老虎,指不定谁赢。

虽然罗振宇没有正面回答知识焦虑的问题,但是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如何破解这一难题——使我们现有的知识最大化。借用罗胖在书中讲的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“逻辑”。

罗胖在书中曾经举过这样一个栗子:在美国出兵第一次海湾战争前,老布什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国民说:“中东是美国的石油来源,这会影响美国的石油价格稳定,对我们世界警察的位置也是一个挑战,我们有责任维护世界的秩序。所以,我们美国要出兵。”听他讲完,选民就说“石油价格跟我们有什么关系?美国的老大地位跟我们有什么关系?”于是,老布什就换了个说法,说:“伊拉克是个流氓,流氓欺负人家小弟算什么本事?科威特多可怜啊,人家没招他、没惹他。我们能够容忍一个流氓欺负一个善良的少年吗?不行,美国必须拔刀相助,我们必须去当这个英雄。”大家听得热血沸腾,连连鼓掌。于是,美国就出兵了。对于老百姓而言,无法理解也不需要理解美国、世界、石油安全、全球秩序这些宏观概念,但是只要变换成身边人的逻辑就很容易让人理解。至于那些能听懂的,也都是在村里见过的那些情节类似的故事,加以联想而已。
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就可以看到解决知识焦虑的方法:将难懂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身边容易理解的逻辑,这样既能够做到融会贯通,又能让人感觉自己水平很高,能够深入浅出得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。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?罗胖在第一章里就明确指出,要多读书。阅读的唯一目的就是升级自己的认知,通过大量阅读就能够拓展视野,拓宽思路。在本书中,罗胖就是通过拆分《医生的精进》、《文明是副产品》等多部书中的故事,由浅入深地为我们讲授了解决知识焦虑症的方法。

罗振宇一不小心就将罗辑思维的“惊天大秘方”教给了我们。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,这也是阅读带来的好处。

有种!有料!有趣!

羊驼 2017-01-09 13:05:47

罗胖,互联网界最具有号召性的胖子。最初知道他,是因为看第一财经频道,经常有他的身影,在好几档节目里做嘉宾。所以首先要明确,他是一个媒体人,电视媒体人。于是你看他罗辑思维的视频,说话的音色、语调、节奏,以及表情、动作都让人感觉很自然很舒服,其实这些都是多年修炼而来的功力。

这种功力当然不仅表现在他怎么说话上,更体现在他组织和揉捏内容的功力。就拿最近讲盗版的那期为例吧,开头用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引出话题:「未名湖畔」「裸奔」「音乐教授」,其实就是纯粹摆噱头,如果没有这个开头,丝毫不影响后面讲的内容,但正是这个开头,把观众的胃口吊起来了。有知友说,他举的例子不能很好证明他的观点,其实这种评价是用写论文的思路去做节目,必然行不通。罗深知,例子的选取,关键在于生动、有趣、嚼得烂,同时注意熟悉性(如该期中的苍井空)和陌生性(小美第奇)的结合,就已足够把人牢牢地吸引住。脱口秀脱口秀,就是一个秀。

其次,虽然是传统媒体人,他却懂互联网,懂互联网的那套逻辑,这个又很难得。比如,他有意识地放低姿态,和人们群众打成一片,他的讲述是闲聊式的,而不是说教式的,这些都有利于获得网络声誉。

然后,就是罗胖的知识的广度、阅历和人脉又超出绝大多数互联网业内人士。所以,其他懂互联网的人,虽然可以发挥互联网的威力,却无法产出像罗那样比较优质的内容。
把以上优势整合在一起,就成就了罗胖独有的成功。不过,我对他的这种成功是否能持续下去还是有一点疑虑,因为我比较怀疑真正启发性的思想可以稳定、持续、标准化地生产出来,同时强营销必定对内容的内在品质有一定的侵蚀性。

从2012年12月21日,看完了罗胖在优酷上的第一期脱口秀直播,我就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。到了2013年08月09日,罗胖又干了一件自媒体界惊天动地的大事儿,《罗辑思维》推出“史上最无理”的付费会员制,5000个普通会员:200元;500个铁杆会员:1200元。结果是真实的,这让不少等着笑话的人失望了:这5500个会员名额只用半天售罄,160万元入账。很不凑巧,我也成为了其中一个。

自媒体,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说的一个名词,不可否认,最早就是罗胖开启的。一个疯子开启了一个时代。从罗辑思维付费之后,无数跟风者出现,原来知识是可以赚钱的,罗胖,又改变了全国知识工作者的思维。爱,就供养。不爱,就观望。

但从粉了罗辑思维之后,我得了一种重病,那就是知识焦虑。罗胖每天早上6点钟的60秒语音,听完之后,总是感觉世界原来如此之大,我欠缺的知识如此之多。自此之后,每天早上那60秒,督促着我不断的学习。如今,罗辑思维团队,又带来了解决解决知识焦虑的方式。通读全书,《我懂你的知识焦虑》这本书,实际上就是罗胖那60秒语音的文字版,语音一逝即过,而文字却可以印刻下来细细回味。

读完这本书,再看一次罗胖《时间的朋友》跨年演讲则又是一种收获。罗辑思维2016年跨年演讲的内容。说实话,若不是干互联网或者自媒体的人肯定是对他说的内容似懂非懂。并且看不懂不说,还平添了一丝对未来的紧张和焦虑感,感觉自己面对巨大的变化却不知道如何参与,要被时代抛弃了。很多人肯定有这种情绪,好端端的2017年元旦的喜悦心情,被罗胖的跨年演讲给毁了。你焦虑了,那么恭喜你,罗胖的目的达到了。罗胖制造焦虑,同时又提供消除这种“焦虑”的解决方案。

无论是罗辑思维脱口秀,每天60秒的语音,还是《我懂你的知识焦虑》这本书,这些都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,读书不再是主动地、孤独地、系统地求索,慢慢地变成了被动地、群体性地、片断地接收。也就是说,罗辑思维承担了类似于古代说书人的角色。古代的说书人向目不识丁的下层大众,传播知识,描述日常经验之外的世界。在现代,由于科技的发达和人类认知的进步,普通人(不进行深度阅读的人)也就和古代目不识丁的人差不多。罗胖这种现代说书人之所以获得极大的成功,也在于此。

或许,你是某个行业的佼佼者,罗胖或许给你的专业知识并不多。但我觉得罗辑思维存在的价值,更多的是督促我们不断的学习,不断的进步。或许“罗辑思维”真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,使我们这些读者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在知识焦虑的时代,如何成为一个高手?

黑天鹅图书 (黑天鹅图书豆瓣小站)

今天,你知识焦虑了吗
以下几种情况,你躺枪了没?

1.微信上报了许多微课:时间管理、写作课程、断舍离衣物……计划排满了,却没有时间和精力上课;
2.买了一堆书,晒了朋友圈,小伙伴都说你爱学习,可实际上你没翻几页就跑去玩游戏了;
3.眼看身边许多小伙伴要么创业,要么做了微商,要么做了网红,你却连如何学习都不清楚;
4.朋友的微信广告已经过万,你还领着死工资,开始考虑经营微信公众号时,已经错过了黄金时期;
5.网络上每天都有新概念、新事物出现,你才刚知道“蓝瘦香菇”,就开始流行“厉害了我的哥”,更新的潮流,你更跟不上了;
……

这个时代,不仅盛行鸡汤,更盛行“速成指南”。一夜间,无数个公众号月入十万、百万;又有无数创业公司拿到大额融资;一夜间,许多平凡小青年成为“励志大神”,到处开讲传道,于是,“十天学会写作”“一个月实现财务自由”等文章、课程大肆盛行。
总之,人人都有机会,人人都能快速成功,每个人都想扎进去,成为时代红利的受益者。

可是,没人能担保,这种“盛世”能够持续多久。每天都有新概念、新东西、新热点出现,即使各领域大咖,也在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;而一大批进阶者,更是卯足了劲儿,等待属于自己的风口。
总之,人人都在焦虑,焦虑知识不足,焦虑成长得不够快,焦虑自己比不过别人。

为什么会有“知识焦虑”
我们人类在过去几百年里,探索世界、认识世界、利用世界有两种方法。
第一种是科学方法:什么东西都必须做个试验,眼见为实。
第二种是通过他人认识世界:跟父母、老师、关系好的小伙伴学习……学习前人的知识。
可是,时代变化远远超过我们想象,我们还习惯用原来那套方法去看问题,不仅解决不了问题,还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惑,可不就越来越“焦虑”了么!
比如,互联网界有一个很著名的定律,叫“邓巴数字”,人类智力将允许拥有稳定社交的人数是148人,四舍五入一下,就是150人,很难突破这个上限。
但是,互联网扩大了我们的交际范围。我们的微信好友数量、邮箱联系人数量,早就超过150人了,而我们依然用150人的行为方式、认知模式和思考方式对待这个世界。所以,我们的认知和世界的真实情况之间,有一个落差。

如何解决“知识焦虑”
面对这样复杂、快速变化的时代,个人要如何应对呢?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升级我们的认知。

升级认知就是不断去发现事实,不仅看到表层的事实,还要看到二层、三层等更深层次的事实。

我们普通人常常用“价值判断”去看待世界,从自己的愿望、喜好、情绪出发看事情,希望一件事怎么样,它就该怎么样。
比如说,我觉得房价应该低一些,自己才能买得起;我觉得客户会认可自己的方案,因为我已经加了好几夜的班……但是,房价、客户会以我们的愿望而变化么?
而真正的高手,能够看透社会复杂度的高手,他们往往通过“事实判断”看问题。

我的好朋友张泉灵,她说以前的自己会觉得直播平台很low,一堆漂亮姑娘说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话,唱的歌也不好听,跳的舞也没那么好看,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持续地看呢?她转型做投资人之后,静下心来认真考虑:直播内容是真的low,还是我没有理解这个内容?
有一个做电竞直播的姑娘,因为太累了,直播中途睡了一会儿,结果,在她睡着的二十几分钟里,看直播的人数直线上升,达到三十几万人。
为什么用户喜欢看一个姑娘睡觉?
从“价值判断”出发,我们容易得出这些网民素质太低、闲的无聊的结论。而从“事实判断”出发,我们来分析看看用户的心理需求是什么。
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——喜欢看“反常的东西”。做游戏解说的直播房间,主持人突然睡觉去了,这本身就很反常。而且,在真实的生活里,我们有机会围观一个年轻女孩睡觉么?三十多万人一起观看、讨论,这对大多数人来说,是不是很有吸引力?
了解一个(群)人底层的心理需求,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呢?我们能够判断出一件事到底有没有价值,它的价值点在哪里。

如何升级我们的认识?
那么问题来了,如何从事实出发做判断,升级我们的认知呢?
1.抓住越来越重要的机会成本
在现代社会中,机会成本变得越来越重要,因为我们面临的选择几乎是无穷多的。
比如一个年轻人下班了,有个朋友约他吃饭喝酒,还有个朋友约他看电影。表面上,他下班后有两件事情要选择,其实要多得多。他还可以选择加班讨老板欢心,选择回家读书或者打游戏,选择拜访一个牛人,选择去听一场讲座……
不管他选择吃饭还是看电影,付出的机会成本都高得吓人。也就是说,他的认知水平越高,看到的世界的联络和协作越多,他的机会成本就越高。
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创业公司,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,员工往往会工作到夜里两三点,甚至是通宵达旦。不是他们愿意工作,而是机会成本实在太高。
总之,机会成本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,而是一个理解世界的方式。本质上就是要认识到,任何一个选择背后都要付出代价。

2.用数字看到真实世界
美国人曾做过一个慈善实验:给一部分家庭寄去一封信,告诉他们非洲哪个国家有几百万儿童现在缺医少药,快要病死了,大家快来捐钱吧。
给另外一部分家庭寄去的信说:非洲有一个小女孩,她生活在哪个国家、哪个城市、哪个村庄,她的父母都很爱她,她长得很美丽,非常上进好学,但是现在她缺吃少穿,马上就要死了,您捐点钱呗。
最后的结果是,后一封信获得的捐款数额,比前者高了一倍。
这说明,我们容易被具体的东西打动,但不容易被数字打动。但是,这就导致我们看到的世界和真实是有偏差的,甚至偏差很大。

再举个例子,飞机失事的概率是每年470万分之一,而被雷劈死的概率是190万分之一。
飞机失事比被雷劈死的概率还要低,但现在仍有很多人觉得坐飞机不安全。因为我们常常看到飞机失事的报道,但汽车事故的惨案我们经常看到,反而熟视无睹了。
这种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,以及人们由此养成的思维习惯,导致我们扭曲了这个世界。如果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扭曲的,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又怎么能正确呢?

3.改变才能看到未来
上面提到的种种看法,有些反常识,甚至“毁三观”,但这才是这个时代真实的面貌。很多思维方式,不仅是我们活着的这几十年养成的,更是人类几千年进化发展承袭下来的,刻在我们基因里的。
比如,我们一到冬天就很想吃东西,这是因为原始社会里冬天不好打猎、匮乏食物,所以本能地为了生存去储存能量。
又比如,面对某些困难、危机,我们的本能反应是逃避,也是因为在原始时代,人类能力有限,打不过当然得跑,这是天性。
如今,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的协作网络中,每个人身处的环境都非常复杂。无论是认知对手还是认知自己,甚至去认知周围的环境,都是非常难的事情。
所以,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模式,并且改变得足够快,才能够跟得上这个时代。
这个时代已经快到不允许我们有任何思维定式了,最大的定式就是没有定式。但是,改变真的很痛,它让我们放弃原来拥有的一切,让我们不断地学习,让我们去理解新的事物。真的,只有改变,才能看见未来。

为什么你工作十年,工资还和新人一样?

黑天鹅图书 (黑天鹅图书豆瓣小站)

在招聘的时候,当一个年轻人跑来跟你说:“我想到你们公司来工作。”你也觉得这孩子不错,打算要他的时候,你要问他这样一个问题:“你到咱们公司打算干几年?”
他可能有点愣,会说:“我……我打算干一辈子。”凡是打算干一辈子的,你怎么回答他?
“我们这里不招要干一辈子的人。”想干一辈子的人是想在这里干吗?养老。所以,我们不能够招要干一辈子的人。
你要告诉他:“人生很漫长,咱们互相之间也不是很了解,你刚到我们公司来应聘,所以对我们公司的情况也不太清楚,我希望你对你的人生能够有一个规划。如果你有一个规划,你觉得最起码能在咱们公司干几年?”让他想想看。
如果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,他也许会回答:“四年吧。我觉得无论怎么样,无论发生什么事,我最起码能够干四年。”
第二个问题更重要,你要接着问他:“四年以后,当你离开咱们公司的时候,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”
一个员工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四年,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肯定不会是工资和奖金。发的那点工资和奖金早就花光了,所以那点钱对他来讲只能养家糊口,绝对不是他最大的收获。他最大的收获一定是他自己的成长,他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,他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,他拥有了更多的经验,他拥有了更多的技能,他的价值观得到了提升。
但是,为什么我们的员工跟我们谈起任何事总是说:“这件事有没有钱?有没有加班费或者补贴?”我们过来人都知道,那点钱对一个人来讲并不重要,但是我们的员工却总是盯着那么点儿钱,原因是什么?很简单,因为没有人告诉他,他还应该有一个更大的目标。
我有个师弟是麦肯锡的合伙人,他告诉我,麦肯锡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的时候,一定要问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:“当你离开麦肯锡的时候,你下个目标是哪家公司?”凡是有目标、有理想的人,才会珍惜眼下的工作,好好地工作。
“四年以后,当你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,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”这个问题就能够把员工点燃。

什么叫作“把员工点燃”?我讲过一本书,叫《干法》。这是一本特别经典的书,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写的。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唯一一位在世的“经营之圣”,他创办了京瓷、日航、第二电电,全都是世界500强公司。
老先生七十多岁的时候患了胃癌,还出来重整日航,在此做成了世界500强,是特别厉害的一个人。

在《干法》这本书里,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:
第一类叫自燃型,就是自己划个火柴就能把自己烧着了。自燃型的人,不用任何人管他,他自己就会玩命干。
第二类叫点燃型,你给他做做工作、谈谈心,然后划根火柴烧他一下,就能把他烧着。
第三类叫阻燃型,你拿火焰喷射器喷他,喷完他还是原样,就像陶瓷做的一样。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员工。
我有一个朋友,在杂志社当编辑,经常跟我抱怨:“你知道吗?我现在练成了一招。”
我说:“什么招?”
他说:“我编辑任何文章,只用三个组合键,就是Ctrl+V、Ctrl+A、Ctrl+X,多一个我都不用。”
我问他:“你干吗这么挑战自己?”“我要对得起单位给我的那份钱。因为老板给钱太少,所以我只用Ctrl+V、Ctrl+A、Ctrl+X这三个组合键,就把这份工作对付了。”
我问他:“你这样做编出来的文章好吗?”
他说当然不好了,只能算凑合。
我说:“那你的水平这几年是进步还是下降了?”
“下降得厉害,我现在出去找工作都找不着。”
“那你何苦呢?你让自己的水平不断地下降,然后整天Ctrl+V、Ctrl+A、Ctrl+X跟老板这么对付,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身价不断地贬值呢?”
你们知道他说什么?他说:“我有什么办法?谁让他只给我那么点钱?”
大家明白这个死循环了吗?因为老板只给这么点钱,所以他只能凑合;他这么凑合,所以老板讨厌他,就给他更少的钱,于是他就倒霉了。

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?说句实话,到处都是。还有很多人把这叫作“职业”,说:“我这个人是很职业的,给多少钱办多少事。”
这叫职业吗?这是职业杀手的职业:你想要谁的腿,给我8000元;想要谁的命,给我2万元。而我们作为一个打工者,老板只给我们8000元,我们能不能干2万元钱的活?老板给我们2万元,我们能不能干10万元的活?

你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老板给你多少钱,而是取决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、你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道理。但是,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人,就像我这个朋友一样,本身是很优秀的人,当年高考成绩也很好,上了很好的学校,现在会是这样的心态呢?
说到底,中国的教育提供的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。全世界的教育流派,不管是蒙台梭利还是萨提亚,核心都是一件事:塑造一个人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。一个人的自尊是来自内在的,尊严感不是来自于别人怎么看自己,不来自跟别人怎么比较,不来自别人怎么对待我,而是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。

孔子就是这样的人,用他的话说就是“行所当行”,就是你对我好,我对你好;你对我不好,我照样对你好,因为对你好是我的需求。
当一个人有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,他才会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,而不是因为别人怎么对他,所以他故意要做那些跟别人对着干的事。

而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,就破坏了孩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,我们的办法就是排名,跟别人比:你看他们家怎么样,他的成绩多好;他考了211或者985大学,你只考了个二本。总要找一个对比的对象,所以我们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基本上丧失殆尽。

很多人高中毕业的时候都会去烧书,把所有课本、习题、试卷付之一炬,因为他们痛恨学习这件事,他们从学习里面根本找不到本应该有的乐趣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员工,整天在拿老板怎么对自己,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。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